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答《人民日报》记者陈星星 问

网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解读“儿童迷网”?如何看待戒网呼吁?网络游戏是否该封杀?如何评价与中国互联网共同成长的“80后”?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杜骏飞教授回答了本报记者的“迷网四问”。

一问:“网瘾”是一种病吗?

互联网是一种“泛媒体”,长时间上网未必有病

针对不同身份的人群、不同的情况,“网瘾”应该有不同的定义。

杜骏飞:

我昔年自己拨号上网的时候,几乎就是全天在线研究。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因为工作天天挂在网上,不能说是“网瘾”。许多青少年长时间上网,也并不是有病,而是因为信息饥渴和社会化冲动,因为时代特征倾向于网络化生存,他们倾向于在网上娱乐,接触各种信息。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网瘾”不是科学术语。通俗地说,它是指对计算机网络的精神依赖和资源花费超出常规。但这种泛化的意涵,显然不能说明大多数阶层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社会行为的本质特性,大多数阶层使用网络程度的高低是非常复杂的,不能只用时间和资源水平来衡量它是不是“瘾”或者“病”。目的与效用才是分析网络行为的关键词。

2000年时我把互联网定义为“泛媒体”。所谓泛媒体,就是指它是一切媒体与社会沟通的一种容器。换句话说,一个人在接触互联网的时候,是在接触所有媒体,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

互联网还兼有人际沟通、群体沟通的功能,人们借由计算机来实现社会交流,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当代文明的重要表征。

二问:青少年一定要戒网吗?

让孩子与网络隔绝,不现实也不明智

杜骏飞:

对青少年来说,迷恋网络的确是有一些危险的。比如,会接触不良信息,容易沉溺于网络娱乐,可能结交网络“坏朋友”;又如,长期上网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如果沉迷于电子阅读和写作,会丧失一些基本的文化素质训练……

我以为,网络阅读无法取代书本。如果说,书本是精品店,互联网则是农贸市场和自选商店。书本集聚了人类知识的精华,而一般来说,网络学习则是超自主、无把关、非系统的,应有尽有的网络信息也不等同于科学完善的知识。

但是,让孩子完全与网络隔绝,不现实也不明智。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我的策略是以读书为主,以上网为辅,电视再次之。我鼓励他读书,也允许他上网,查百度百科或者维基百科,和同学发邮件或聊聊天都可以。但对网络游戏,我是相对限制的,每周只让他玩两次,每次半小时,让他过过瘾。

三问:网游应该禁止吗?

“一棍子打死”是种“鸵鸟政策”

杜骏飞:

中国互联网真正对少年儿童迷网产生影响的,是网络游戏,因为网络游戏处在传播管理的边缘。网络游戏是什么,如何管理它,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网络游戏中有相当多的元素对少年儿童有负面影响,比如暴力、性,以及大量的社会失范诱导。

当网游产品的研发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导引时,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负面文化诉求,这种游戏产品是我们应该抵制的。

问题在于,常规的批评者无力提供更好的版本,所以也就没有说服力。这一点只能寄希望于产品的演进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但如果因为我们忧心忡忡,就把网游一棍子打死,这就是一种不自信、不进取的“鸵鸟政策”了。我们应该逐步摸索管理经验,希望分级管理、游戏审查、社会教化等制度会逐渐健全起来。

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优秀的网络游戏的出现,这样的游戏如果能培养出孩子的侠义精神、团队意识、爱国主义与助人为乐思想,那么,有何不可?

四问:“网络一代”更聪明吗?

上网像吃盒饭,品种很多,但不如妈妈做的饭养人

杜骏飞:

“网络一代”在网上接触信息的范围、幅度和类型,都比上一代要广,但是否因此就聪明了?未必。

互联网是“泛媒体”,信息非常丰富,知识的搜集也很方便。但里面隐含了一个致命缺陷:孩子们对知识的学习呈现出快餐化倾向,缺少咀嚼过程。新一代孩子们学知识就像打营养素一样,一针下去,就全满足了。

可是,在从前的人类时代,学知识都是一个漫长的查询和积累过程,效率不很高,但精度和深度可观。这个差别类似于你是吃大餐还是吃盒饭。你如果吃盒饭,可以吃很多品种,但营养还是不如吃妈妈做的,它更养人,还可以细嚼慢咽吃两小时。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网络一代”只能说在接触知识的便利性上比上一代好,学习效率高,但学习过程的品质可能会差一些。特别让我忧虑的是,新一代的成长环境对于智力条件好、统合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的成长是飞速的。可是,在一个有巨大噪音的信息市场里,如果孩子鉴别力、自控性和伦理水平不是太好,那么,对他的成长就有可能是不利的。 

原文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6日11版

话题:



0

推荐

杜骏飞

杜骏飞

52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CNMCA)会长,国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学术集刊)主编。Chinese Media Studies(中美合作)、《传播与社会研究》(香港)学术委员,多家传媒机构及民意调查机构学术顾问。专业领域:政治传播学,网络社会研究,新闻理论,媒介战略,传播研究方法。电子邮件:dujunfei#vip.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