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引自我前些天的微博)


        1、关于陈光标其人其事,看了《中国经营报》的报道,陈光标的回应,以及此后《中国经营报》就陈的回应所做的事实梳理(http://t.cn/hd8V7n)。我以为:陈有业绩的夸大、表述上的不严谨,记者亦有缺乏多元求证、不精不细、先作后述的专业瑕疵。

2、我们不能因为陈有性格缺陷或自我夸耀,就将其事业及人格标签化、污名化(“造假”“伪善”“首恶”之类),也不能因为记者稍有不专业,就否定舆论监督的初衷、新闻报道的权利。很多年以后,即使陈光标湮没,但其号召慈善的功绩仍在,即使记者已被湮没,但其维护社会诚信的效用仍在。

3、我们为什么反对舆论藉陈光标的缺陷而“倒陈”?因为,陈所大声疾呼和亲身践行的事业,毕竟是慈善而不是强拆、制假,因此,可以批评,但不应偏执于标签。如果一定要贴标签,那也可以,但届时请别忘记对照其他人。毕竟,无公允,则不为公器。

4、就新闻报道的技术而言,锋芒毕露、磨尖诉求固然更容易被关注,但公正、冷静、平衡、精密、目光远大、维护公共福祉的报道却符合真正的新闻理想。有媒体影影绰绰暗示陈光标有企业财务造假、假公济私、涉黑问题,我以为,那倒是调查性报道的大好题材,但,请报道的专业一些。

5、围绕陈光标的讨论,至少可以有三个层次的聚焦:对其人、对其事、对其所处的社会及时代,就其人来说,可分述其性格、人品、技能(如媒介素养、公关水平),就其事来说,宜分述其实绩、宣传、愿景。批评也好,赞誉也好,都应该明确分清层次,而不要描述时混为一谈、议论时夹缠不清。

6、另一方面,批评虽不完善,但陈光标必须意识到三件事:一、不完善的批评往往可以完善被批评者。二、批评公众人物是公众的权利,而被公众批评则是公众人物的特权。三、存心乎善,则举世之言皆善,存心乎恶,则举世之言皆恶。

7、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有了一些浮躁的新闻事件,也就有了一些浮躁的新闻毁誉,然后,也就有了一些浮躁的公共言说。你虽然并不满意,但就眼下而言,也只能知足长乐了。“众生皆苦”,意思是:人无妨多些善意,慈以待人,悲以论事。

8、显然,我希望新闻媒体善意、公正地对待陈光标事件。——不过,我刚读到了白芳礼的故事:他93岁时去世,蹬三轮近20年,为300个贫困孩子捐出35万元助学款,一个冬天他到天津耀华中学,递上饭盒里的500元,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看照片,白芳礼,这是一个已经离去的、衣衫褴褛的普通老人。

9、我在想,白芳礼本应该成为新闻媒体(譬如CCTV之“感动中国”)反复聚焦的人,可是没有。他应该成为我们人所共知的人(譬如陈光标),可是也没有。他应该被这个国家视为我们时代的英雄,广场上,应该有他的塑像,“国家广告”中,应该有他的形象,可是更不会有。代替他的,是陈光标,以及李光标,刘光标。

10、我在想,直到白芳礼老人去世,我们都始终欠着他的。身为社会与媒体,我们欠他一声足够响亮的感激的回应。或许,与对待陈光标相比,我们对待白芳礼们更不善意、更不公正。怀抱愧疚之心,我们那些林林总总的关于陈光标们的讨论,就到此为止吧。

11、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新闻,决定了它会有什么样的国民。我在想,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新闻?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新闻的议程?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人民应该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12、历史深不可测,未来也一片迷茫。我们这个心乱如麻的时代,正在努力地睁大眼睛,回瞻文明的往事,奋争社会的前程。很多年以后,充满慰藉或充满悔恨,我们将再读今天的新闻。

 

话题:



0

推荐

杜骏飞

杜骏飞

52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CNMCA)会长,国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学术集刊)主编。Chinese Media Studies(中美合作)、《传播与社会研究》(香港)学术委员,多家传媒机构及民意调查机构学术顾问。专业领域:政治传播学,网络社会研究,新闻理论,媒介战略,传播研究方法。电子邮件:dujunfei#vip.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