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下是9月18日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的记录,后期我改了几句话。不过,我刚才看到后来刊登出来的版本,好像已经被删节的面目全非了。于是录此备考,聊以为志。

(对话)《建国大业》引发的深层思考——

主旋律,如何才能成为大众旋律

主持人:《解放日报》记者  支玲琳

嘉  宾: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员研究员)

支玲琳:172位豪华明星阵容,拷贝数创下纪录,票房有望超过《变形金刚2》……作为“一次主旋律的试验”,本周上映的国庆献礼片《建国大业》所引发的社会关注,超过以往任何一部主旋律作品。或许,是该换种眼光看主旋律了?

杜骏飞:“主旋律”原本是个音乐术语,代表一首曲目的核心旋律。在我们国家的宣传和文艺部门,这个词有其独特的意涵,即要用符合国家利益和宣传主调、具有特定形式和既定内容的文艺作品来占据舞台,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起社会教化作用。在此背景下,“主旋律”这个词屡屡被使用,并且大放异彩。但在实际传播效果上,其实一直处在被社会遵从,但又被民间忽视的边缘。当人们要迎合某种宣传需要,就会去制作、宣讲主旋律;至于是否真正能够达到观念认同,达到“入耳、入脑、入心”,一直是未知的关键所在。关于主旋律,从来没有人去否认它,但也无从证明其实际传播效果。

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主旋律的首要特征就是主流化。但处理得不好,就容易落入模式化、刻板化的窠臼:不允许多样性,始终一种基调,追求同一性。这对百花齐放,多少是一种压抑。假使主旋律一统天下,就会出现百花凋零;但如弘扬主旋律不影响百花齐放,那么对主旋律也没人会反对,毕竟国家利益至上。因此数十年来,主旋律与百花齐放、主管部门意志与受众需求,这种心理上的博弈始终存在,并且始终有着巨大张力。不难发现,主旋律其实早已在不断变革之中。所以,今天《建国大业》虽然题材主流、意识形态血统纯正,但走的是明星化商业化路线,尝试与市场对接,对此我丝毫不感觉意外,毕竟改良变革总是大势所趋。

支玲琳:尽管主旋律作品也在尝试转型,但不能否认,在主旋律作品的身上,“领导叫好、专家叫好、市场不叫座”的尴尬一直存在。其中的问题究竟何在?

杜骏飞: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主旋律文艺作品的转变历程。最早的当代模板,可以一直回溯到当年的样板戏。而且在那个时代,这不仅是主旋律,还是唯一旋律。按照学术界的意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主旋律也不断转变。先是聚焦历史题材,也就是从历史故事中对应现实,并且通过历史故事讲述意识形态。这是第一个转变。第二个转变,是主旋律作品开始出现平民人物,小人物与主流政治生活的融合,也使得这种宣讲更能贴近普通受众心理、容易产生共鸣。第三个转变,是开始讲求一定的娱乐性和艺术性。这期间,主旋律电影的分化和完善,是实实在在的。林林总总的分化和完善,目的有两个,一是在符合政治原则的框架下,尽可能使文艺回归文艺,发挥文艺的效能;二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发挥市场的效能。而这两者,也仍然是未来主旋律作品的变革方向所在。

基于此,我认为,要说《建国大业》有什么前所未有的观念突破,我不敢想象。独特之处,或许仍然在一些电影修辞上,比如有大量的明星,有很好的故事,有温和的娱乐性,有精良的制作,另外,还有耐人寻味的人物感情和心理的描述。作为一部主旋律的作品,在当下,《建国大业》能做到这些已经不错了,我们不必再奢求更多,奢求让领导、专家、市场都满意。

支玲琳:有专项资金、有专门奖项、有院线资源配置倾斜……这些年来,政府对主旋律作品的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除了形式上的创新,主旋律作品怎样在内容上得到认可,是不是更需要我们思考?

杜骏飞:完全吻合国家意志的电影,西方也有不少。比如战争时期,受政府和军方授意,也会拍一些宣传片,起到意识形态战争的作用。传播学理论的一支,实际上也正发轫于此。在和平年代,则大多源自社会的自发创作,主要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标榜,弘扬对族群的认同,例如美国电影《外星人袭击地球》、《珍珠港》、《爱国者》之类。我们也恰处在和平年代,改革开放的中期。国家有能力、也有义务制作主旋律,但我以为,当务之急是要认识到这样几个问题:

其一,改善我们的劝服与诉求方法。很多人觉得,如果不能直接了当地宣传,就可能削弱它的宣传性。这其实是对传播心理的无知。如果教育不能潜移默化,其实也就没有真正的教化,明目张胆的说教,只会引起人心的忌惮。所以,对于文艺管理,即便要管控,也必须摆脱父爱主义,必须以服务型政府的姿态,遵从专业主义逻辑,尊重社会心理规律,去温和地教化、间接地指引。这是主旋律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所得到的非常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其二,主旋律的未来,不仅在于改进“包装”,更在于改进“内核”,主旋律如何才能成为人民大众的旋律,如何才能讲述全社会朝谈夕议、魂牵梦绕的题材,这是第一要义。形式变革固然重要,但任何事情都是里大于表。比如在历史题材故事中,一定要尊重史实。哪怕只是做到这一点,大片就已经“够看”的了。这些年,我们的电影作品中已经很少刻意回避某些历史了,这说明至少在尊重史实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开始进步了。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不尊重历史,就不可能得到历史的承认,那又遑论旋律的主次?

其三,尽量鼓励艺术家自由创作。这个自由是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题材选取上要有自由。比如在爱国主义的主题框架下具体如何出作品,这应该是艺术家的事。只要是立场正确、思想先进、获得广大民众承认的旋律,那就是主旋律。

其四,一定不要把主旋律只看成是管理部门的旋律。“三个代表”“三贴近”提出以来,国家政治民主的大政方针无不指向这样一个纲领:以人民为本。一定要让文艺的旋律能够代表人民。这样,我们就要清楚,文艺管理之言,是为人民代言,为公共利益代言。所以,主旋律,应该也是人民的旋律。不管是建国大业,还是建党大业、建军大业,本质上都应该是实现民众福祉的事业。对主旋律,我们一定要有更加亲民、敬民、利民的愿景,否则,国家在文艺管理上的思路就是落后的。

话题:



0

推荐

杜骏飞

杜骏飞

52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CNMCA)会长,国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学术集刊)主编。Chinese Media Studies(中美合作)、《传播与社会研究》(香港)学术委员,多家传媒机构及民意调查机构学术顾问。专业领域:政治传播学,网络社会研究,新闻理论,媒介战略,传播研究方法。电子邮件:dujunfei#vip.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