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期主题:中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
 
目录:

1. 座谈:北京城市视觉文化批评/曾晓航

2. 学者眼中的北京:葛兆光访谈录/冯欣  方晓风

3. 画家眼中的北京:陈丹青访谈录/冯欣

4. 邓平祥访谈录/冯欣

5. 北京:观念的城市/聂影

6.“双城记”影象叙事:徐勇的视觉社会学观照/岛 子

7. 北京四合房与喜棚婚宴/李宝臣 

8. 照射中国的光线:都市照明体系的历史解读/朱大可

9. 近百年摄影图像中的上海/顾铮

10.陈逸飞与摩登上海的视觉神话/张闳

11.现代城市桥梁建筑异化的视觉读解/王正明

12.上海当代艺术市场格局/马琳

13.上海画家谈上海城市文化/刘琛

14.老杭州的精华/ 李杭育

15.空间就是力量 ——兼论杭州城市视觉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杨劲松

16.湖畔琐记/丘挺

17.印象的传统和印象的创新——杭州山水画的印象传承/梁超

18.中国录像艺术在杭州/苏文婷

19.杭州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研讨会/尚平君

20.广州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李公明

21.变化中的“别样”——广东当代艺术的现实扫描/王璜生

22.广州杂感/庞伟

23.广州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学术研讨会/尚平君

24.成都:一座城市的形和神/徐新建

25.成都城逝记忆/齐鸿

26.当代艺术与都市的关系逻辑/查常平

27.公共空间与生态艺术:以成都活水公园为例/邓乐

28.何谓本能生活:以成都为例/洁尘

29.多边联谈:成都城市文化及其视觉表征/苏滨

30.人文和历史的南京/叶兆言

31.“金陵气质”与南京文人/杨霞

32.新闻场域中的南京/杜骏飞

33.城市旅游视野中的南京文化/季玉群

34.南京城市文化与当代艺术/林逸鹏

35.艺术的城市文化职责——兼论理想城市与公共艺术/翁剑青

36.美国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王中

?/P>
?/P>

卷 首 语

杜大恺

城市犹如一个有机体,有生死、有兴衰,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可能经历波澜起伏;也有偶然性,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即使是数百万人集聚的城市,其成长的节律亦可能是非逻辑的,令人无法揣度。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就是不期而至的,亿万农民一夜之间由乡村拥入城市,为城市造成的问题,不是通常的一般智慧可以面对的。广州以及周边城市最先遭遇了这场冲击。

广州人很不容易,他们在这一突然的境遇中表现出的宽容与理性,不是习惯意义的评价可以了然的。数百万人突然拥入的局面,经济学所说的利益驱动不能完全解释。广州人历来对非常规的方式有承受力,加之务实而偏安一隅的心理期许,他们创造了奇迹。我们没有看到因为大量移民而导致的社会冲突,这就是广州的文化:大度、容变,不以变异为怪,有善于在变化中寻找机会的睿智。流行音乐是从广州渐渐向内陆扩展的,这其实是很有限的示范,广州在政治与经济行为方面敢为风气之先的气度与胆识不只一次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广州因有地利,毗邻港澳,港澳的一些作ǎ梢越杓暮芏啵阒萑擞掠谡印?br/>

中国城市有特色的追求是从广州开始的,没有人可以无视现实,对这一点产生怀疑。但广州并未创造中国文化的主流趋势,这是广州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广州是很睿智的,广州历来不希望承担自己非本分的责任。当年孙中山在广州举事,但并未想在广州建都。广州一直有恰当的身份期许,广州已做得够好了。

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亦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的。不是这之前没有文化自觉,中国城市历史上一直都不缺乏文化自觉,遂有城市与城市比较中的特异性,但上世纪50年代之后这种文化自觉是被压抑的,政治亦包括经济的制约消解了文化自觉的条件。上世纪50年代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中国城市滞步不前,那时候,没有所谓文化自觉。80年代是个契机,当然,也要承认,那个时候以及之后的文化自觉并不清晰。

80年代以后是中国城市化的滥觞期,中国历史上没有过与此相埓的时期,亿万农民,一夜之间,拥入城市,中国历史上没有过。不仅如此,人类历史上亦未有此经验。细想起来,这真是令人心悸的局面。亿万人的吃穿住要在一夜之间予以满足,谁曾想过能承担这一份责任。但中国做到了,虽然还不能说很周到,甚至有很多遗憾,但大致积极地回应了这一历史性的转折。随之而来的城市的同质化并不合理,但避免了激烈的社会震荡,这一结果已经难能可贵。

近代以来,城市的同质化是普遍现象,甚至美国亦不能幸免。去过美国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美国的城市大同小异,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技术霸权的结果。现代技术与标准化亦步亦趋,对技术的神化是导致标准化的必然。不止城市,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遭遇同质化的劫难,这甚至成为工业社会以后人类的宿命。

但中国仍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城市都是有历史的,它的初始都在工业社会以前。历史作为记忆是很难割舍的,所以面对城市的同质化中国人表现出了与美国人颇为不同的心态。美国人可以面对其二百余年,依然无动于衷,而中国人在其延续的十余年后即已对其质疑。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即已从同质化中醒悟。我们说城市的文化自觉是一个转折,因为它不仅针对中国城市,其意义更指向中国社会。

城市文化的异质性不能回避历史,但历史只是历史,文化本质上是面对现实的。雅典、罗马、开罗、德黑兰、伊斯坦布尔、德里,都是最古老的城市,但它们的辉煌更多的属于历史,在今天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则是纽约,其次是伦敦、巴黎、柏林,这中间很有些令人深思的道理。西安、洛阳、南京、杭州,包括北京作何感想。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决不能仅仅以追慕历史为目标,文化永远是最现实的人间关怀。历史固然不能漠然视之,但亦仅只是一种凭藉。

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将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开创一种局面,但这与中国文化的当代使命仍有距离,我们不敢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在21世纪中国人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则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包括中国城市文化能够奉献什么仍然耐人寻味。

话题:



0

推荐

杜骏飞

杜骏飞

52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CNMCA)会长,国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学术集刊)主编。Chinese Media Studies(中美合作)、《传播与社会研究》(香港)学术委员,多家传媒机构及民意调查机构学术顾问。专业领域:政治传播学,网络社会研究,新闻理论,媒介战略,传播研究方法。电子邮件:dujunfei#vip.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