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最权威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变动了主持人,百姓伏闻盛事,不胜欢抃之至。然而,若非编辑力邀,我本不愿意为这个所谓热门话题费笔墨。

是的,短短几天里,海霞首次主持新闻联播、李梓萌在新闻联播中亮相、康辉与王牌女主播李瑞英搭档。——可是,一个节目主持人总有新旧更替,那又怎么样?引来如潮议论的还有:笑容可掬的男主播郭志坚首次坐上《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播台。——可是,增添的这些许笑容又能怎么样?

中国民众对于这一事件的异常热衷,似乎只有一种解释:他们没有想到《新闻联播》也会换主持人。长期以来,在这里正襟危坐的,似乎只有罗京、李瑞英、李修平等几张国脸,与此相适应的是,该节目铁打不动的风格也一直是:庄严如大会堂,肃穆如天安门。多年来,不管央视的观众如何议论,不管大学新闻学课堂里如何批评,《新闻联播》都是恒定如常的。甚至,即使是到了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叶宏明提交了一份前所未有的“重要提案”——《让〈新闻联播〉换换人》,认为该节目“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屏幕上就是播音风格日益陈旧、沉闷,让观众感到面容疲惫、表情单一、眼神呆滞、缺乏朝气和活力”。央视及《新闻联播》仍然不为所动。

正因为如此,当《新闻联播》真的尝试“顺应民意”时,木然已久的广大群众才受宠若惊,于是才会有互联网上数以万计的欢呼。

不过,当大众在康辉的音质、李梓萌的发型、海霞的相貌以及郭志坚的笑容上大做文章之时,或许没有注意到《新闻联播》负责人所做的一段前后矛盾的回应:“其实我们更希望观众关注《新闻联播》内容的变化。”“这个节目,需要的是接班人,而不是变革者。” 换言之,一个节目的“心”的意义是大于“脸”的意义的;“换脸”未必就是“换心”;但《新闻联播》目前还只能接班性地“换脸”而不能变革性地的“换心”。

现在让我们就此回到叶宏明的提案上来,难道一位人大代表真的认为《新闻联播》的“换脸”是大事吗?难道大众的不胜欢欣就只是一场审美的胜利吗?我以为,那份著名的提案以及本事件中的喧嚷背后另有隐喻:它们无非都是在借讨论“换脸”之名、行要求“换心”之实。对于电视新闻而言,脸者,脸面、仪式、形式也,主持人即是其中最显著的晴雨表;心者,新闻理念、内容、操作也,新闻价值观则是其核心。如《新闻联播》自己所言,这些年来《新闻联播》其实一直在渐变,缩减播音员导语长度,减少领导人行踪报道,更多地采用现场画面解释新闻等等,究其根本,也是在试图更加尊重新闻规律、遵从科学的新闻价值观。但是,这样的努力显然还没有到达民众期待的心理阈限——否则,区区“换脸”之事也就不会引来众语喧哗了。

长久以来,似乎人们都已经认同了:《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具有国家新闻发言人的性质,《新闻联播》也首先代表着国家的意志。不过,在十七大开启了一个“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新时代之后,我们都应该再想想:《新闻联播》除了面孔和笑容的变化之外,是否还可以在新闻观念变革的路上走的更快一点?

《新闻联播》变动了主持人,这不是一个节目的一小步,也不是新闻界的一大步,当然更不是无关紧要的一步。以我之见,它的价值在于给出了一盏隐喻之灯,照亮了“国家媒体”内心中那更为艰难的一步。

话题:



0

推荐

杜骏飞

杜骏飞

52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主任。中国网络传播学会(CNMCA)会长,国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网络传播研究》(学术集刊)主编。Chinese Media Studies(中美合作)、《传播与社会研究》(香港)学术委员,多家传媒机构及民意调查机构学术顾问。专业领域:政治传播学,网络社会研究,新闻理论,媒介战略,传播研究方法。电子邮件:dujunfei#vip.sina.com。

文章